欧阳钟灿院士:情牵“中国屏”
2019-09-08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东南角,一座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的红色大楼却大师辈出,走出了16位两院院士,其中还包括彭桓武院士、周光召院士这样的“两弹一星”元勋。这里,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日前,记者在研究所里采访了已是满头银发的欧阳钟灿院士。他的办公室在六楼,10余平方米的房间有一大半被满满当当的书架占据。
欧阳钟灿创造了很多“第一”:他不仅是清华大学第一位毕业理学博士,也是中国建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研究员。他还是中国博士后群体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位院士,第一位华人物理协会亚洲杰出成就奖获得者。他从曲面变分技术导出用曲面曲率及其微分表示的含自发曲率的流体膜形状的普遍方程,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钟灿——Helfrich方程”。他“跨界”求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多个领域,最终基于我国“缺芯少屏”的国情,选择主攻显示领域报效国家。
“土博士”不输“洋墨水”
1968年,从清华大学自控系毕业后,欧阳钟灿被分配到兰州化工公司,刚开始是当搬运工。这段时间,他帮图书馆搬书,跟图书馆的人混得很熟,可以随便看书。有时给西北科学院图书馆送液化气,他也会“走后门”办张图书证,坚持看书。
欧阳钟灿院士近照。资料照片
“尽管当年换了好几个工种,我的学习一直没有中断。当时我坚信,知识总会用得上。”欧阳钟灿告诉记者。
1978年10月,欧阳钟灿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师从谢毓章、徐亦庄教授,后来读了博士,并成为中国建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研究员。
基于以上经历,采访中欧阳钟灿多次自称是“土博士”。其实,他还曾到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获得过德国洪堡奖学金。在柏林自由大学时,曾任国际统计物理大会主席、专攻液晶物理的赫斯教授,以及液晶显示器的发明者、当时改行研究生物膜理论的赫尔弗雷奇教授都愿意接收他。考虑到液晶显示已在工业中应用,理论基本成熟,欧阳钟灿选择赫尔弗雷奇作为导师。
后来,欧阳钟灿与赫尔弗雷奇提出“钟灿—Helfrich方程”。基于这组方程,欧阳钟灿预言了环型泡、人红血球双凹碟型泡等多种膜泡形状并得到实验验证,这些结果被国际上广泛引用。欧阳钟灿受邀在国际顶级学术大会作报告全面介绍液晶生物膜理论,并于2015年当选为日本应用物理学会国际会士,这也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获此殊荣。
“‘少屏’曾是中国人的心头之痛”
“本科学自控,硕士学液晶,博士转攻光学?这跟您现在专注的显示行业有什么关系?”
面对记者的疑惑,欧阳钟灿解释道:“这三个专业前后也不是绝对分开的,像在本科阶段学习自控时,我曾经自学理论物理知识,因此在柏林研究生物膜理论,理论物理广义相对论的微分几何知识帮了大忙。我目前的重点研究方向主要是从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部分切入,推动了国内软物质的研究,其中包括显示技术。”
“显示技术和信息技术息息相关。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5G时代,也都是关键技术。因为人接受信息60%靠眼睛,屏是核心。”欧阳钟灿介绍,以手机为例,关键的核心技术除了芯片,就是显示屏,目前屏的成本占到了整部手机的30%,十分关键。将来的5G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一体机、便携电视、智能电视、商务/医疗/教育用显示器、视频墙等,都需要应用显示技术。
“在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少屏’曾是中国人的心头之痛。”作为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多次针对显示产业给出战略性关键提案和建议,并在多家中国显示产业相关企业和关键项目发展中给出战略性的建议。
欧阳钟灿表示,科技最终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显示技术也不例外。最终,在政府、企业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间,我国液晶显示技术取得了全面突破,缓解了我国信息产业“缺芯少屏”的被动局面,实现了高端制造,因此手机、液晶电视都大幅度降价,从几万元降到了现在的几千元,老百姓受益很大。
5G时代是中国显示产业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